生产工艺:每年的端午节开始制曲(因为端午节前后气温高、湿度大,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,生态活跃,有利于大曲的充分发酵)、重阳下沙(酱香型白酒生产把高粱原料称为沙,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节。二是顺应茅台镇当地气候特点。三是避开高营养、高温生产时节,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,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。四是九月重阳节是中国的老人节,象征天长地久,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)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、长期陈酿、最后在勾调出厂。

红色文化:红军长征328天,在贵州129天,在仁怀就用了76天,是红军转战途中时间最长的县份之一。

1935年3月16日,中央红军长征过茅台,茅台人民捧出美酒敬献亲人,为红军战士疗伤、解乏。3月16日至17日,中央红军由茅台镇三渡赤水河,向川南古蔺、叙永方向前进,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,成功地将国民党军主力引向赤水河以西地区。至此,享誉世界的贵州茅台酒便与人民军队结下了深厚的红色情结。

国酒文化1915 年,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,茅台酒怒掷酒瓶震国威,一举夺得金奖,从此跻 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,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世界的杰出代表。

1949 年开国大典前夜,总理在怀仁堂召开会议,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,并在饭店用茅台酒招待嘉宾。

1954年4月,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,新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正式亮相,周总理用“两台(一是茅台,二是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)”开启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。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,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均指定用茅台酒。因此,茅台酒一直享有国酒、外交酒、友谊酒、政治酒等美誉。

1975 年,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议上正式宣布:贵州茅台酒是国酒。

地域文化  茅台镇具有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。平均海拔仅440米,远离高原气流,冬暖夏热少雨,一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、潮湿的雨雾之中,茅台镇上空终年漂浮着上百种有机微生物。这种特殊气候、水质、土壤条件,对于酒料的发酵、熟化非常有利,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、精化、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所以,离开这里的特殊气候条件,酒中的有些香气成分就根本无法产生,就不能生产出茅台酒。

赤水河随着季节的变换,河水也会有一些变化,端午节前后河水为棕红色,到了重阳节时河水纯净清澈,“国酒之父”周恩来总理指示“茅台镇上游100公里不得修建工厂”,使得赤水河水体未受污染,保证了酱香酒酿造用水的优质纯净。

综上这些不可复制的条件,造就了茅台成为酱香型白酒世界级的垄断地位。

健康文化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蒸溜酒之一,誉称国酒,在国内外享有盛名。产于中国贵州茅台镇,以本地优质糯高梁、小麦、水为原料,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每年重阳之际投料,采用与众不同的高温制曲、堆积、蒸酒,轻水分入池等工艺,再经过两次投料、九次蒸馏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、长期陈酿而成。采用科学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,末添加任何香气、香味物质,从生产、贮存到出厂历经五年以上。

如果说茅台酒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,那么茅台酒独特的酿造工艺就是能工巧匠之妙。